59. 第五十九章 p6(3 / 4)

,如此自得。

【奉天靖难记载,朱棣9号进了德州,12号要求大家继续追。

13号留陈旭守德州,大军启程。

15号追至禹城,稍微修整了一番,要求大家,傍晚启程,倍道而行12个小时,100里路,清晨在济南城外追上李景隆。

李景隆仓促列阵,不敌。

我们算一下,13-15号,2天半,追了125里,每天平均50里,这个速度对于朱棣的急行军速度不算快。

如果担忧李景隆进济南,按理说朱棣还可以走的更快一点,他又不是没一日跑过200里。

他的急行军习惯应该是先疯狂跑跑跑,然后到了地方再修整一番,和对方PK,而不是前面慢悠悠的,快来不及了疯狂赶路。

所以,这里更大的可能是,他让人去骚扰李景隆的行军路线,迫使李景隆没法往东撤向济南,而往南向另一个重要城市,粮草运输中心济宁方向而去。】

将军们瞬时一惊。

“若实在无法,济南丢了,也就丢了。可济宁是万万丢不得的,济宁若丢,粮草运输该如何是好?朝廷目下形式已经不妙,若连粮草也无法维系,如何与燕军对峙。”

傅友德想起最开始后辈介绍的朱棣千里奔袭南京之事,皱了皱眉,模糊而隐约的想法浮上心头。

济宁?

【李景隆并不是个笨蛋,当朱棣从禹城又追到铧山时,对方已经列阵以待了。

是的,是“列阵以待”。

铧山是李景隆在有限的逃亡路线里,选出来的一个极好的可依托山势的对战地点。

能收拢十余万溃兵,又能靠溃兵组织起较为主动的应战,李景隆的治军水平,可以说相当不错。】

“也不能这么说,很明显,就算曹国公不想应战,朱棣也一定会逼迫曹国公应战。”

“追击的目的,便在于消耗曹国公的力量。”

“而且也必定不会放曹国公进坚城的。”

“这样想来,铧山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地点了,恐怕对于双方而言,都是可以接受的。”

将军们说,分析到现在,这是个很明显的,朱棣明白李景隆所想,李景隆也明白朱棣所想的局面。

【我们算一下,从白沟河到德州,400里地,从德州到禹城再到铧山,300里地。朱棣已经整整追了李景隆700里地了!

这还都算的直线距离,实际距离超过八百里!

他身后,只有一个离它300里的德州,而铧山离济宁只有170里了,离泰安更近一点,155里。

周围是发达的东平湖水系,像泰安,可以直接靠大汶河把粮食运到这里。

双方的后勤压力,更大的是朱棣。】

耿炳文不禁感慨:“若是稍有差池,燕王便要葬送此处了!”

傅友德却捻须:“若曹国公不在此处拦住燕王,燕王,就敢威胁曹国公的粮道了。”

双方,各自走在悬丝之上。

下面,俱是万丈深渊啊。

【不过朱棣显然不会给李景隆拖延时间的,具体是怎么打的,史书只记载朱棣“连破之”,降者万余。

如果认为奉天靖难记里济南城外的战争实际上发生在铧山,则斩首万余,获马一万七千余。

考虑到此时李景隆还有十万余人,这场打的应该也很精彩,是典型的骑兵对步兵之战,可惜up暂时找不到只言片语。】

将军一声嗟叹:“可惜啊!这文人,为何如此惜墨如金,再多加几个字,莫非能要了你们的命!”

皇子们举手抢答:“我知道老四是怎么破敌的,唯四字而已,‘绕背偷袭’!”

朱元璋喝道:“你们以为打仗就是绕背偷袭吗?”

“打仗或许不是绕背偷袭,但对老四而言,打仗必是绕背偷袭!”

“他只要绕背,他一定能胜!”

皇子们说得振振有词,将军们不禁顺着思考了一下:

“若是曹国公依托山势,从上而下,步兵对骑兵的话,骑兵不利;但若燕王绕背抢占高点,这步兵,确实又陷入了不利……”

老朱:“……”

老朱开始怀疑人生。

【UP,只知道,6月1号,朱允炆政府已经输的受不了来求和,因此铧山之战是在五月以内结束战斗的。

朱棣4月25号打完白沟河,五月底前追至铧山,并再次败之,前后一个月,八百里长途追击,趁你病,夺你命。

华北大平原,拦不住我朱棣。

那黄河故道,我也跨过,长江天险,又有何惧